在線錳監測儀通過試劑與水樣中錳離子的特異性反應實現濃度實時監測,長期運行易因試劑變質、管路堵塞、部件老化等導致檢測偏差或設備故障。日常維護需聚焦 “防故障、保精度、穩運行” 目標,遵循七大關鍵步驟,確保儀器持續滿足水質監測技術要求,為錳污染防控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一、每日設備狀態與數據巡檢 每日需優先核查儀器運行狀態與數據穩定性,及時發現潛在異常。通過儀器操作界面查看實時檢測數據,觀察數據是否在合理波動范圍(無驟升驟降、恒值等異常),若數據異常需記錄波動時間與幅度;檢查儀器指示燈、顯示屏是否正常,無報錯提示(如 “試劑不足”“管路堵塞”);查看采樣泵、電磁閥等流體部件運行聲音是否平穩,無異響或卡頓。同時,導出前 24 小時檢測數據,對比相鄰時段數據變化趨勢,若出現系統性偏差(如持續偏高或偏低),需標記并在后續維護中重點排查,避免異常數據累積影響監測結果。 二、試劑儲存與余量檢查 試劑有效性是檢測準確的基礎,需每日檢查試劑狀態與余量。查看試劑儲存罐液位,確保各試劑(如顯色劑、緩沖劑、氧化劑)余量不低于總容積的 1/3,不足時及時補充同批次、在有效期內的試劑,補充前確認試劑無結塊、變色、分層等變質現象;檢查試劑儲存環境,確保溫度(10-25℃)、濕度(≤60% RH)符合要求,避光儲存的試劑需確認遮光措施完好,防止試劑因光照、溫濕度異常失效;查看試劑管路接口是否密封,無滲漏,若發現管路接口有試劑殘留,需清潔后重新緊固,避免試劑泄漏導致濃度變化或污染設備。 三、采樣與反應管路清潔 管路堵塞或污染會影響樣品傳輸與反應效率,需每 2-3 日清潔一次。關閉采樣泵,拆卸采樣管路與反應管路接口,用無離子水反向沖洗管路,去除內壁附著的懸浮顆粒與試劑殘留;若管路內有頑固沉積物(如錳氧化物沉淀),需配制弱酸性清洗液(如 5% 檸檬酸溶液),循環沖洗管路 10-15 分鐘,再用無離子水沖洗至出水 pH 呈中性;清潔后重新連接管路,檢查接口密封性,啟動采樣泵測試流速,確保流速穩定在儀器規定范圍(如 5-10mL/min),無流速驟降或斷流現象,避免因管路問題導致采樣量不足或反應不充分。 四、比色皿與光學部件維護 光學檢測部件是濃度計算的核心,需每周重點維護。取出比色皿,用無塵布蘸取無離子水輕柔擦拭外壁,去除指紋、水漬,檢查比色皿內壁是否有污漬或劃痕,若有污漬可用中性清潔劑浸泡后沖洗,劃痕嚴重時需更換;清潔光學檢測模塊(光源、檢測器)的透光窗口,用專用鏡頭紙擦拭,去除灰塵或試劑霧滴,避免遮擋光線影響吸光度檢測;檢查光源亮度是否穩定,通過儀器自檢功能查看光源強度值,若低于標準值的 80%,需及時更換光源,確保光學檢測精度。 五、定期零點與量程校準 校準是消除儀器漂移的關鍵,需每 1-2 周開展一次。零點校準:用無錳離子的空白溶液(如超純水)作為校準液,按儀器校準程序完成零點設定,確保零點吸光度值≤0.002,若偏差超標,需重新清潔比色皿與管路后重試;量程校準:選用 2-3 個濃度梯度的錳標準溶液(覆蓋儀器測量范圍),依次完成各濃度點校準,生成校準曲線,確保相關系數 R2≥0.998,若某濃度點偏差超過 ±5%,需重新配制標準溶液,檢查試劑有效性后再次校準,校準完成后記錄曲線參數,便于后續追溯。 六、電極與傳感器維護(若含輔助電極) 若儀器配備 pH、溫度等輔助電極,需每周維護以保障反應條件穩定。取出 pH 電極,用專用電極清洗液去除表面附著的污染物,再浸泡在 3mol/L 氯化鉀溶液中活化 30 分鐘,活化后校準 pH 電極,確保測量誤差≤±0.02pH;檢查溫度傳感器探頭是否清潔,無結垢,用無離子水沖洗后擦干,測試傳感器響應速度,確保溫度變化時讀數更新及時,無滯后;維護后將電極與傳感器歸位,檢查線纜連接牢固,無破損,避免因輔助電極異常導致反應 pH、溫度控制偏差,影響錳離子反應效率。 七、設備外殼與電路防護 設備外部與電路防護可延長使用壽命,需每月全面維護。用濕布擦拭儀器外殼,去除表面灰塵與試劑殘留,檢查外殼密封膠是否老化開裂,開裂處需重新打膠密封,防止水汽或灰塵進入內部電路;打開設備側蓋(斷電狀態),用壓縮空氣(低壓)吹掃內部電路板、風扇等部件,去除灰塵,檢查電路接口是否松動、氧化,氧化接口需用無水乙醇擦拭清潔,重新插拔緊固;檢查散熱風扇運行是否正常,風扇濾網是否堵塞,堵塞時需清理或更換,確保設備內部散熱通暢,避免高溫導致電路元件損壞,維護完成后通電自檢,確認設備無報錯,恢復正常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