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錳監測儀長期運行于戶外或低溫環境,冬季低溫(尤其是低于 0℃)易導致設備管路結冰、試劑凍結、部件損壞,直接影響監測連續性與數據準確性。需圍繞 “預防凍結、保障活性、應急止損” 核心目標,從設備、試劑、管路全維度制定防凍維護方案,確保儀器冬季穩定運行。 
一、設備主體與核心部件防凍防護 設備主體需通過環境調控與部件保護,避免低溫損傷。首先為監測儀主機加裝保溫防護套(選用阻燃、防水的保溫材質,如巖棉、聚氨酯保溫層),包裹主機外殼及接線端子,若主機安裝于戶外,需搭建防風保溫棚,棚內配備低溫加熱裝置(如恒溫加熱片、小型暖風機),將棚內溫度控制在 5-15℃,避免主機電路系統因低溫出現故障;加熱裝置需連接溫度控制器,設定溫度下限(如 5℃),低于設定值時自動啟動,防止過度加熱浪費能耗。其次檢查設備傳感器(如光學檢測探頭、pH 傳感器),為傳感器加裝專用保溫套,保溫套與傳感器間隙填充保溫棉,確保傳感器檢測端溫度不低于 0℃;若傳感器需接觸水樣,需在其周邊設置伴熱裝置(如自限溫伴熱帶),伴熱帶功率需匹配傳感器規格,避免局部過熱損壞傳感器,同時定期檢查傳感器線纜絕緣層,若出現老化、開裂需及時更換,防止低溫下線纜脆化斷裂。 二、試劑儲存與使用防凍管控 試劑凍結會破壞活性、改變濃度,需通過儲存環境與試劑特性管控防凍。首先改造試劑儲存艙,在儲存艙內安裝恒溫加熱模塊,將艙內溫度穩定控制在 10-25℃,避免試劑因低溫凍結或活性下降;不同試劑需分類存放,標注試劑冰點(如部分顯色劑冰點約 - 2℃、掩蔽劑冰點約 0℃),對冰點較高的試劑(如液體 pH 調節劑),需單獨放置在靠近加熱模塊的區域,優先保障其不凍結。其次優化試劑配方,若條件允許,可選用低溫抗凍型試劑(添加適量防凍劑,如乙二醇,濃度需按試劑要求控制,避免影響檢測反應),或在原有試劑中按標準比例添加防凍劑,降低試劑冰點;試劑添加前需檢查狀態,若發現試劑出現結冰、分層、沉淀,禁止直接使用,需將其轉移至室溫環境自然解凍,解凍后充分搖勻并通過空白實驗驗證活性,活性達標后方可使用,若解凍后試劑變質(如顯色異常),需立即更換新試劑。 三、采樣與試劑管路防凍維護 管路結冰堵塞是冬季常見故障,需通過伴熱、排空、保溫三重措施防護。首先為采樣管路與試劑輸送管路纏繞自限溫伴熱帶,伴熱帶外包裹保溫棉與防水套管,伴熱帶需覆蓋整個管路長度,尤其關注管路接頭、閥門等易結冰部位,確保伴熱帶與管路緊密貼合,無空隙;伴熱帶需連接溫控系統,設定啟動溫度(如 2℃),確保管路內流體溫度不低于 0℃,同時定期檢查伴熱帶工作狀態,若出現局部不發熱、過熱需及時維修更換。其次優化管路設計,盡量縮短采樣管路長度,減少管路暴露于低溫環境的面積;管路鋪設時需保持一定坡度,避免出現低洼積水段,防止積水結冰堵塞;若監測儀需暫停運行(如設備檢修),需徹底排空管路內的水樣與試劑,通過壓縮空氣(壓力≤0.2MPa)吹掃管路,確保管路內無殘留液體,避免結冰膨脹損壞管路。此外定期檢查管路閥門、接頭的密封性與靈活性,低溫下閥門易因部件收縮出現泄漏或卡滯,需在閥門活動部位涂抹低溫專用潤滑脂,保持閥門開關順暢,若發現泄漏需及時更換密封墊,防止液體泄漏后結冰堵塞管路。 四、日常巡檢與應急處理機制 冬季需強化巡檢頻率,建立快速應急響應流程。日常巡檢(每日 1-2 次)需重點檢查:保溫棚內溫度、加熱裝置運行狀態,確保溫度達標;伴熱帶工作電流、管路表面溫度,判斷是否存在伴熱故障;試劑儲存艙溫度、試劑狀態,防止試劑凍結;設備傳感器讀數是否穩定,若出現數據異常(如讀數驟降、無響應),需優先排查是否因管路結冰、傳感器凍損導致。若突發管路結冰,需立即關閉采樣泵與試劑供應閥,啟動伴熱帶高溫模式(若支持)加速融冰,或用溫水(≤40℃)緩慢沖洗管路外壁,禁止用開水直接澆淋管路,防止管路因溫差過大開裂;融冰后需用壓縮空氣吹掃管路,檢查管路是否通暢,再進行試劑與水樣輸送測試。若傳感器凍損,需立即更換備用傳感器,更換后重新校準儀器,確保檢測精度;若主機電路因低溫故障,需切斷電源,待主機恢復至室溫后再進行故障排查,禁止在低溫下強行啟動設備,避免電路元件進一步損壞。 通過設備保溫、試劑防凍、管路伴熱及強化巡檢,可有效應對冬季低溫對在線錳監測儀的影響,減少設備故障風險,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與連續性,為冬季水環境錳含量監測提供可靠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