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水中油檢測儀(如基于紫外熒光法、紅外分光光度法的電極式檢測儀)的電極長期使用后,易因表面污染、活性層衰減、電解液損耗等出現老化,表現為檢測靈敏度下降、數據漂移、響應遲緩等問題。修復需結合老化程度與電極類型,按 “清潔 - 活化 - 校準 - 部件維護” 的邏輯分層操作,最大程度恢復電極性能,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判斷電極老化程度與類型,明確修復方向。先通過儀器自檢功能查看電極狀態:若僅數據輕微漂移、響應速度略慢,多為表面輕度污染或活性層輕度衰減,可通過清潔與活化修復;若數據偏差超出允許范圍、無響應或自檢報錯,可能存在活性層嚴重破損、電解液泄漏等問題,需結合部件更換修復。同時區分電極類型:光學類電極(如熒光檢測電極)重點檢查透光面與感光層,電化學類電極(如溶解油電化學傳感器)重點檢查工作電極活性層與參比電極電解液,避免修復方向偏差。 其次,開展基礎清潔處理,去除表面污染誘因。對于光學類電極,先用無油超純水沖洗透光面,去除附著的油污與懸浮顆粒物;若殘留頑固油污,用蘸取專用無油清潔劑(如醇類清潔劑)的軟布輕柔擦拭,避免劃傷透光層;清潔后用氮氣或潔凈空氣吹干,防止水分殘留影響光學信號。對于電化學類電極,先用細砂紙(粒度需匹配電極材質,避免過度磨損)輕輕打磨工作電極表面,去除氧化層與油污;再將電極浸泡于無油清洗液中超聲清洗 10-15 分鐘,徹底清除縫隙內殘留污染物;清洗后用無油超純水沖洗干凈,吸干表面水分,為后續活化做準備。 再者,針對性進行電極活化,恢復核心檢測性能。光學類電極若感光層活性下降,可按說明書要求浸泡于專用活化液中(如含特定光敏劑的溶液),在避光環境下靜置規定時間(通常為 30-60 分鐘),補充感光層活性物質;活化后用無油超純水沖洗,避免活化液殘留干擾檢測。電化學類工作電極活化需根據材質選擇方法:金屬類電極可浸泡于稀酸溶液中(如 0.1mol/L 硫酸溶液),通電進行陽極氧化處理,重構活性表面;碳基電極可通過循環伏安法活化,在特定電位區間內反復掃描,去除表面雜質并恢復導電活性。參比電極若因電解液損耗導致老化,需補充對應類型的電解液(如飽和氯化鉀溶液),確保電解液液位達到規定高度,同時檢查電極隔膜是否堵塞,若堵塞需用無油超純水沖洗或更換隔膜,恢復離子傳導功能。 然后,進行精準校準,驗證修復效果并修正偏差。修復后需按儀器校準流程操作:先用無油超純水進行零點校準,待讀數穩定后保存零點參數;再用已知濃度的標準油溶液(如正十六烷、姥鮫烷混合標準液)進行量程校準,選擇低、中、高 3 個濃度點逐步擬合標準曲線,確保校準誤差控制在儀器允許范圍內(通常為 ±5%)。若校準后數據仍存在漂移,需重新檢查清潔與活化步驟,排除操作遺漏;若校準誤差持續超出范圍,需判斷電極是否存在不可逆老化(如活性層完全破損),此時需更換新電極,而非繼續修復。 最后,做好修復后的維護與記錄,延長電極壽命。修復后的電極需縮短初期維護周期(如前兩周每周清潔 1 次),密切觀察檢測數據穩定性;日常使用中需避免電極與高濃度油污、強腐蝕性物質直接接觸,減少老化加速因素。同時詳細記錄修復過程:包括老化表現、修復步驟、使用的試劑與參數、校準結果等,建立電極維護檔案,通過對比歷次修復數據,預判電極使用壽命,提前規劃更換周期,避免突發故障影響監測。 綜上,在線水中油檢測儀老化電極修復需結合類型與老化程度分層操作,通過清潔去除污染、活化恢復活性、校準修正偏差,同時做好后續維護,才能有效恢復電極性能,保障水中油濃度監測的準確性與連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