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總氯測定儀通過特定試劑與水樣中總氯的顯色反應實現定量檢測,其維護質量直接影響檢測精度與儀器使用壽命。維護需圍繞 “預防損耗、控制干擾、保障穩定” 核心目標,覆蓋部件養護、試劑管理、校準驗證等全流程,確保儀器長期處于良好工作狀態,滿足水質監測、環保分析等場景的檢測需求。 核心檢測部件的定期養護是維護基礎,需重點保護光學與反應單元。光學檢測模塊(含光源、檢測器、濾光片)是精度保障關鍵,需每周清潔一次:用無絨軟布蘸取純水輕輕擦拭光源窗口與檢測器鏡片,去除灰塵、指紋或試劑殘留,避免雜光干擾;檢查光源亮度是否符合儀器要求,若亮度衰減明顯(如檢測空白值偏高),需及時更換同型號光源,更換后需重新校準光路。反應單元(比色管、比色槽)需每次檢測后清潔:倒空反應液后,用純水沖洗比色管內壁 2-3 次,去除殘留顯色產物,避免附著污染物影響下次檢測;比色槽需定期檢查是否有液體滲漏、內壁是否有劃痕,若出現破損需及時更換,確保檢測時光路通暢無遮擋。 試劑與耗材的規范管理是維護重要環節,需嚴格把控質量與兼容性。總氯檢測試劑(如顯色劑、緩沖劑、掩蔽劑)需按儲存要求存放:避光、低溫(通常 2-8℃)保存,避免陽光直射或高溫導致試劑變質;使用前檢查試劑有效期與外觀,若出現變色、渾濁、結塊等現象,需立即更換新試劑,禁止使用過期或變質試劑。耗材方面,比色管需選擇儀器適配型號,確保無劃痕、透光性好,每次使用前確認潔凈度;移液槍槍頭需一次性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定期校準移液槍精度(如每季度一次),防止因移液量偏差導致試劑配比失衡,影響顯色反應效果。此外,試劑配制需嚴格遵循說明書比例,使用校準后的量器量取試劑,確保濃度準確一致。 定期校準與精度驗證是保障檢測可靠的關鍵,需建立標準化校準機制。建議每兩周進行一次單點校準(使用已知濃度的總氯標準溶液),每月開展一次多點校準(覆蓋儀器檢測量程的低、中、高濃度點),校準前需確保儀器預熱完成(按說明書要求的預熱時間)、光學部件清潔、校準液溫度與環境溫度一致(溫差不超過 ±2℃)。校準過程中記錄校準系數,若偏差超出允許范圍,需排查試劑質量、光學部件狀態等因素,調整儀器參數后重新校準;每次校準后需用質控樣品(已知總氯濃度)驗證精度,若質控結果與標準值偏差過大,需回溯校準流程,直至精度達標。此外,若儀器長期閑置(超過一個月)后重新啟用,需先進行全量程校準,再開展檢測。 環境控制與日常操作規范可減少外部干擾,降低故障風險。儀器需放置在平整、潔凈的操作臺面上,避免靠近熱源(如暖氣、烤箱)、強磁場(如大型電機)或潮濕區域(如水池旁),環境溫度控制在 15-30℃,相對濕度不超過 80%,防止高溫加速部件老化、潮濕導致電路受潮或光學鏡片結霧。日常操作需遵循規范:取放比色管時佩戴無粉手套,避免手指接觸光學表面;檢測時確保反應液無氣泡(若有氣泡需輕輕敲擊排出),且液體高度符合比色要求(通常不低于比色管刻度線的 2/3);禁止在儀器運行時隨意拆卸部件或中斷檢測流程,避免損壞電路或導致數據丟失。 故障預防與及時處置是維護延伸,需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日常定期檢查儀器狀態:查看電源線、數據線是否有破損、松動,確保供電穩定;檢查試劑管路(若儀器配備自動進樣功能)是否通暢,有無堵塞或滲漏,若出現堵塞需用專用疏通液沖洗。若儀器出現故障(如顯示屏報錯、數據異常波動),需先停機檢查,根據故障代碼初步定位問題(如試劑耗盡、光路故障),簡單故障(如管路堵塞、試劑不足)可按維護流程自行處理,復雜故障(如主板故障、檢測器損壞)需及時聯系廠家技術人員,提供故障記錄與操作情況,避免非專業人員自行拆解導致二次損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