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總氯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樣品中總氯成分的特異性反應實現濃度檢測,操作過程中諸多環節易引入誤差,影響測量結果準確性。明確常見誤差來源并采取針對性避免措施,是保障總氯檢測數據可靠的關鍵,需從樣品處理、試劑管理、儀器操作、環境控制等全流程梳理優化。 首先,樣品處理不當易引發誤差,需規范樣品采集與預處理操作。其一,樣品采集過程中若接觸空氣時間過長,會導致總氯中游離氯與空氣中成分反應,造成濃度損耗;避免方法為使用密封采樣容器,采集后立即加蓋密封,且采樣量需滿足儀器檢測要求,減少容器內空氣殘留。其二,樣品中懸浮顆粒物會吸附部分總氯,或干擾試劑反應;需通過適配孔徑濾膜(通常為 0.45μm)過濾樣品,過濾前需檢查濾膜完整性,避免濾膜破損導致雜質殘留,過濾后盡快進行檢測,防止濾液中總氯發生變化。其三,樣品溫度偏離儀器規定范圍(多為 15-25℃)會影響反應速率與靈敏度;若樣品溫度過高或過低,需先在恒溫環境中平衡至規定溫度,再開展檢測,避免溫度波動干擾反應過程。 其次,試劑管理與使用不規范是誤差主要來源,需嚴格把控試劑狀態與操作細節。其一,試劑過期或儲存不當會導致活性下降,如試劑受潮、受光照射分解,影響反應效率;需定期檢查試劑有效期,遵循 “先進先出” 原則使用,按說明書要求儲存(如避光、密封、恒溫),啟用后及時標注開封日期,超過開封后使用期限的試劑需更換。其二,試劑配制精度不足,如稱量不準確、溶劑純度不夠(非去離子水),會導致試劑濃度偏差;配制時需使用精度符合要求的量具(如移液管、分析天平),選用高純度溶劑,配制完成后需攪拌均勻,必要時進行濃度驗證。其三,試劑添加量偏差或混合不均勻,會導致反應不充分;需嚴格按儀器說明書規定的劑量添加試劑,添加后按要求搖勻(如手動振蕩或使用儀器混勻功能),確保試劑與樣品充分接觸,避免局部反應不完全。 再者,儀器操作與校準不到位易產生系統誤差,需規范儀器使用流程。其一,儀器未預熱或預熱時間不足,會導致光源穩定性差、檢測器響應異常;每次使用前需按說明書要求預熱儀器(通常不少于 30 分鐘),待儀器狀態穩定后再進行校準與檢測。其二,校準不及時或校準操作錯誤,如長期未校準、標準溶液失效、校準步驟遺漏;需定期(如每月或每次更換試劑后)用標準溶液校準儀器,確保標準溶液在有效期內且濃度準確,嚴格遵循校準流程,校準后驗證空白值與標準值是否在允許范圍內,不合格需重新校準。其三,比色皿污染或使用不當,如內壁殘留污漬、未擦干外壁水分,會影響光透過率;每次使用后需用去離子水沖洗比色皿,必要時用專用清洗劑浸泡,使用前用無絨軟布擦干外壁,避免指紋、水漬殘留,同時檢查比色皿是否有劃痕、破損,損壞需及時更換。 最后,環境因素與操作習慣影響檢測穩定性,需優化操作環境與規范人員行為。其一,環境光線過強會干擾儀器光學系統,導致讀數偏差;檢測時需避免強光直射儀器比色區域,必要時關閉周圍強光光源或使用遮光罩。其二,環境振動或電磁干擾(如靠近大功率設備)會導致儀器讀數波動;儀器需放置在平穩、無振動的臺面上,遠離電磁干擾源,確保儀器接地良好。其三,操作人員操作習慣差異,如讀數時機不同(未待反應穩定就讀數)、數據記錄錯誤;需統一操作標準,待儀器顯示讀數穩定后(如數值持續 30 秒無變化)再記錄數據,記錄時仔細核對,避免人為記錄偏差,同時定期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熟練掌握操作流程。 通過針對性分析上述誤差來源并采取避免方法,可有效降低臺式總氯測定儀操作中的誤差,提升檢測數據準確性與可靠性,為水質總氯濃度監測、水質管控等工作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