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銀監測儀通過特定試劑與水樣中銀離子反應實現定量監測,長期運行中,采樣管路、反應池、比色皿等部件易殘留試劑結晶、銀化合物沉淀及樣品雜質,若不及時清洗,會導致管路堵塞、檢測精度下降甚至設備故障。清洗需圍繞 “按需定時、分類針對性、試劑適配、操作規范” 四大原則,針對不同部件的污染特性制定清洗方案,確保清除殘留且不損傷儀器組件,具體涵蓋清洗時機判斷、核心部件清洗流程、清洗試劑選擇及操作注意事項四個核心維度。 
清洗時機的科學判斷是保障清洗效果的前提,需結合儀器運行狀態與監測數據特征確定。常規情況下,儀器需按固定周期清洗:若監測頻次為每小時 1 次,建議每 7-10 天進行一次全面清洗;若監測水體含高懸浮物、高有機物(如工業廢水),需縮短至每 3-5 天清洗一次,避免雜質快速堆積。此外,當儀器出現以下異常時需立即清洗:采樣管路流速明顯下降(提示管路堵塞)、空白樣品檢測值持續偏高(說明存在殘留污染)、同一樣品多次檢測結果偏差超出允許范圍(可能因部件殘留影響反應)、儀器自檢提示 “管路污染” 或 “光學部件異常”。及時判斷清洗時機,可避免殘留物質長期附著導致部件腐蝕或性能衰減,保障監測數據的連續性與準確性。 核心部件的針對性清洗是清洗工作的核心,需按部件功能與污染類型制定差異化流程。采樣管路是樣品傳輸的關鍵,易殘留水樣中的懸浮物與試劑殘留,清洗時需先關閉水樣進樣閥,用去離子水反向沖洗管路(從出口向入口沖洗)10-15 分鐘,沖走管路內松散雜質;若存在頑固堵塞,可將管路浸泡于稀鹽酸溶液(濃度 1%-5%)中 20-30 分鐘,利用酸液溶解附著的銀化合物沉淀,再用去離子水正向沖洗至出口水 pH 呈中性,確保無酸液殘留。反應池與比色皿是顯色反應與光學檢測的核心區域,易殘留試劑結晶與銀化合物(如氯化銀、硫化銀沉淀),清洗時需先排空池內殘留試劑與廢液,加入去離子水浸泡 15 分鐘后排出,重復 2-3 次;再加入專用清洗液(如含絡合劑的弱酸性溶液,可與銀離子形成可溶性絡合物),浸泡 30 分鐘并啟動儀器攪拌功能,增強清洗效果,隨后用去離子水反復沖洗至池壁無可見殘留,最后用潔凈空氣吹干(避免水漬影響光學檢測)。若比色皿內壁有劃痕或頑固污漬,需用專用軟毛刷(如尼龍毛刷)輕柔擦拭,禁止使用硬質工具,防止劃傷光學鏡片。 清洗試劑的合理選擇是避免部件損傷的關鍵,需兼顧清洗效果與組件兼容性。優先選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洗試劑,避免使用強氧化性(如濃硝酸、高錳酸鉀溶液)或強堿性試劑(如濃氫氧化鈉溶液),防止腐蝕采樣管路(多為塑料或橡膠材質)、反應池(多為玻璃或聚四氟乙烯材質)及光學部件鍍膜。針對銀化合物殘留,可選用含氨性絡合劑(如氨水、乙二胺四乙酸二鈉溶液)的清洗液,通過絡合反應將難溶性銀沉淀轉化為可溶性絡合物,提升清洗效率;針對有機物殘留,可選用低濃度過氧化氫溶液(濃度 3%-5%)或專用中性除油劑,溫和分解有機物且不損傷部件。所有清洗試劑需確保純度達標(分析純及以上),避免引入雜質污染儀器;使用前需查閱儀器說明書,確認試劑與部件材質的兼容性,禁止使用說明書明確禁止的試劑類型。 清洗操作的規范執行是保障安全與效果的基礎,需嚴格遵循操作流程與安全要求。清洗前需切斷儀器電源(或切換至 “維護模式”),關閉試劑儲存罐閥門,防止清洗過程中試劑泄漏或誤觸發檢測程序;佩戴防護裝備(如耐酸堿手套、護目鏡),避免清洗試劑接觸皮膚與黏膜,尤其使用酸堿性試劑時需做好防護。清洗過程中需實時觀察部件狀態,如采樣管路沖洗時查看是否有破裂、接口是否松動,反應池清洗時檢查是否有滲漏,若發現部件損壞需立即停止清洗并更換。清洗完成后需進行功能驗證:啟動儀器空載運行,檢查采樣管路流速是否恢復正常;用空白溶液(不含銀離子的純水與試劑混合液)進行檢測,確認空白值降至正常范圍(符合儀器說明書要求);用已知濃度的銀標準溶液進行檢測,驗證檢測結果與標準值偏差是否在允許范圍內,確保清洗后儀器精度達標。清洗完成后需記錄清洗時間、試劑類型、部件狀態及驗證結果,形成清洗檔案,為后續維護提供參考。 通過科學判斷清洗時機、針對性清洗核心部件、合理選擇清洗試劑及規范執行操作流程,可有效清除在線銀監測儀的殘留污染,保障儀器長期穩定運行,確保銀離子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為水質監測工作提供有效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