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由采樣單元、檢測模塊、數據傳輸裝置及后端平臺組成,安裝后需通過全面調試消除設備隱患、校準檢測精度、驗證系統協同性,確保能精準捕捉管網水質變化。調試需遵循 “先硬件后軟件、先單機后聯動、先基礎后精準” 的原則,分階段完成功能驗證與參數優化,為長期穩定監測奠定基礎。 一、系統通電與基礎狀態檢查 需先檢查各設備供電線路連接是否牢固,確認配電箱電壓、電流輸出符合設備額定要求,避免因供電不穩損壞電子元件;依次開啟采樣泵、檢測傳感器(如 pH、溶解氧、濁度傳感器)、數據采集器等設備,觀察指示燈狀態 —— 正常運行時指示燈應呈穩定常亮或按預設頻率閃爍,若出現指示燈熄滅、閃爍異常,需排查線路接觸情況或設備硬件故障。同時檢查設備接地是否良好,用萬用表測量接地電阻,確保電阻值符合安全標準(通常不大于 4Ω),防止雷擊或靜電干擾影響系統運行;對安裝在地下井內的設備,需確認防水密封是否到位,模擬少量淋水測試,避免地下水滲入設備內部造成短路。 二、硬件功能調試 采樣單元調試重點檢查采樣泵啟停控制與流量穩定性:通過后端平臺發送啟停指令,觀察采樣泵是否及時響應,用流量計測量采樣流量,確保流量符合檢測模塊要求(如 50-100mL/min),若流量波動過大,需調整泵體轉速或檢查管路是否存在堵塞、漏液;采樣管路需進行密封性測試,向管路內注入清水并維持一定壓力,觀察接頭處是否有滲水,若存在滲漏需更換密封圈或重新緊固管路。檢測模塊調試需確認傳感器安裝位置是否合理 —— 傳感器探頭需完全浸沒在水樣中,且避開管路死角、水流劇烈沖擊區域,防止因水流不穩導致檢測數據波動;逐一激活各傳感器,查看實時檢測數據是否在正常范圍(如 pH 6-9、溶解氧 2-8mg/L),若數據顯示異常(如數值恒定不變、超出量程),需檢查傳感器是否校準、線纜連接是否正確,必要時重新安裝或更換傳感器。 三、軟件參數配置 后端平臺參數設置需先完成設備組網:在平臺中添加各監測點設備信息(如設備編號、安裝位置、傳感器類型),配置數據傳輸協議(如 Modbus、MQTT),確保設備與平臺能正常通信,數據傳輸延遲控制在合理范圍(通常不超過 30 秒);設置采樣與檢測參數,包括采樣間隔(如每 15-30 分鐘采樣一次)、檢測周期、數據存儲規則(如按小時備份、存儲滿自動覆蓋),根據管網水質變化特點調整參數,避免采樣過密導致數據冗余或間隔過長遺漏關鍵變化。同時配置報警閾值,針對 pH、濁度、余氯等關鍵指標設定上下限(如濁度超過 10NTU 報警),模擬指標超標場景,驗證平臺是否能及時發出聲光報警、推送短信通知,確保報警功能有效。 四、數據準確性驗證 需用標準物質對檢測模塊進行校準:選取經計量認證的標準溶液(如 pH 標準緩沖液、溶解氧標準液),將傳感器探頭放入標準溶液中,待讀數穩定后對比檢測值與標準值,計算相對誤差,若誤差超出允許范圍(通常不超過 ±5%),需通過平臺或設備本地校準功能調整傳感器參數;對實際管網水樣,需同時用實驗室精密儀器與系統檢測模塊進行檢測,對比兩組數據的一致性,若偏差過大,需排查傳感器是否受管網水質中雜質(如重金屬、有機物)干擾,必要時加裝預處理裝置(如過濾、除干擾試劑投加模塊)。此外,需驗證數據存儲與查詢功能,在平臺中隨機調取歷史數據,檢查數據完整性與時間戳準確性,避免因存儲模塊故障導致數據丟失。 五、聯動功能測試 模擬管網水質異常場景(如向采樣水中添加高濃度濁度物質),觀察系統是否能自動觸發應急采樣 —— 增加采樣頻率、延長檢測時間,同時后端平臺是否能實時更新異常數據并生成預警報告;若系統配備遠程控制閥門,需測試閥門與檢測數據的聯動:當檢測到水質超標時,平臺發送閥門關閉指令,觀察閥門是否及時關閉,防止污染水體擴散。同時測試數據共享功能,將系統數據對接至城市水務管理平臺,驗證數據格式是否兼容、傳輸是否穩定,確保多平臺數據互通,為管網運維提供全面支撐。 調試完成后需形成調試報告,詳細記錄各環節測試結果、發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建立設備調試檔案。對調試中發現的硬件故障、軟件漏洞,需及時聯系廠家維修或優化;調試合格后,系統需進行為期 72 小時的試運行,持續監測設備運行狀態與數據穩定性,試運行無異常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確保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能長期、精準發揮監測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