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的采樣點部署直接決定監測數據的代表性與有效性,需結合管網結構、水流特性、水質風險及監測目標綜合規劃,避免盲目布點導致數據冗余或關鍵區域遺漏。部署需遵循 “全面覆蓋、重點突出、科學高效” 原則,圍繞監測目標導向、管網特征適配、風險區域優先、數據聯動驗證展開,具體方法如下。 一、基于監測目標的采樣點規劃 需先明確監測核心目標(如水質達標評估、污染溯源、管網腐蝕監測等),再針對性部署采樣點。若以水質達標評估為目標,需覆蓋管網關鍵節點,確保監測數據能反映管網整體水質狀況,如在管網進水端(水源接入點)、出水端(用戶用水端)分別布設采樣點,對比分析水質在管網傳輸過程中的變化;若以污染溯源為目標,需在管網分支節點、不同區域交匯處布設采樣點,形成監測網絡,便于通過各點位數據差異定位污染源頭;若以管網腐蝕監測為目標,需在管材變化節點、水流速度變化區域布設采樣點,重點監測水質參數(如 pH、余氯、硬度)對管材的影響,為管網維護提供數據支撐。同時,需根據監測參數(如濁度、余氯、微生物、重金屬)的特性調整布點密度,對易受管網環境影響、變化頻率高的參數(如余氯),適當增加采樣點數量,確保數據能捕捉參數動態變化。 二、結合管網結構與水流特性的布點適配 需充分考慮地下管網的拓撲結構、管徑大小、水流速度等特征,避免在不合理位置布設采樣點導致數據失真。管網交匯節點(如主干管與支管連接處、管網環路節點)需優先布設采樣點,此類位置水流狀態復雜,易出現水質混合不均或污染物蓄積,能有效反映不同區域管網水質的交互影響;管徑變化處(如大管徑轉小管徑、小管徑轉大管徑)需布設采樣點,管徑變化會導致水流速度改變,可能引發管道內壁沉積物沖刷或污染物擴散,影響水質穩定性;管網末端(如居民小區入戶管前、管網末梢端)需布設采樣點,末端水流速度較慢,易出現余氯消耗、微生物滋生等問題,是評估用戶端水質的關鍵點位。此外,需避開管網死水區(如長期不流動的分支管、閥門關閉區域)、管道腐蝕嚴重區域(如老舊管網銹蝕段)及沉淀物堆積區域(如管網低洼處),此類位置水質不具備代表性,易導致監測數據偏離管網實際狀況。 三、針對風險區域的重點布點覆蓋 地下管網存在多種潛在水質風險,需在高風險區域加密布設采樣點,實現風險精準監測。水源切換節點(如不同水廠供水接入點、應急水源切換處)需布設采樣點,水源切換可能導致水質參數(如 pH、硬度)突變,需實時監測確保切換過程水質穩定;管網維修或改造后區域(如管道更換、閥門維修后的管段)需布設采樣點,維修過程可能引入污染物或改變管網水力條件,需監測水質恢復情況;工業廢水接入區域(如工業園區管網與市政管網交匯處)需布設采樣點,工業廢水可能含特殊污染物,需重點監測防止對管網水質造成污染;二次供水設施周邊(如小區蓄水池、加壓泵站進水端與出水端)需布設采樣點,二次供水易出現微生物超標、管道污染等問題,需聯動監測保障用戶用水安全。此外,歷史污染區域或水質超標頻發區域需增加采樣點密度,縮短監測周期,及時捕捉水質異常變化。 四、保障數據有效性的布點優化 需通過合理的布點間距、采樣點類型選擇及數據聯動設計,確保監測數據能有效支撐分析需求。采樣點間距需根據管網規模與水質穩定性確定,主干管采樣點間距可適當放寬,支管及末梢管需縮小間距,避免因間距過大遺漏水質變化細節;同時,需結合監測周期調整布點,短期應急監測可加密布點,長期常規監測可按標準間距布設。采樣點類型需兼顧在線監測與人工采樣,在線采樣點用于實時連續監測,布設于關鍵節點保障數據時效性;人工采樣點用于定期精準檢測,布設于在線監測覆蓋盲區或需深入分析的區域,兩者數據互補驗證,提升結果可靠性。此外,需考慮采樣點的可及性與維護便利性,優先選擇便于設備安裝、管路連接及后期維護的位置(如管網檢修井、閥門井內),避免在狹窄空間、高水位或強腐蝕環境布設采樣點,降低設備安裝與維護難度。 五、布點后的動態調整與評估 采樣點部署后需定期評估監測效果,結合實際水質數據與管網運行狀況優化布點方案。若發現某區域監測數據長期穩定且無異常,可適當減少該區域采樣點密度;若某區域頻繁出現數據異常或監測盲區,需增加采樣點或調整采樣點位置;同時,隨著管網擴建、改造或監測目標變化,需及時新增或調整采樣點,確保監測網絡始終適配管網實際狀況。此外,需建立采樣點檔案,記錄各采樣點位置、監測參數、布設時間、維護記錄及數據情況,為布點優化與長期監測提供依據。 綜合來看,地下管網水質監測系統的采樣點部署需兼顧科學性與實用性,通過目標導向、特征適配、風險覆蓋與數據優化,構建全面且精準的監測網絡,為地下管網水質管控、污染防治及維護決策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