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色度測定儀通過特定試劑與水樣中顯色物質的反應,結合比色原理實現色度定量檢測,操作需遵循 “準備 - 預處理 - 反應 - 檢測 - 判讀” 的規范流程,把控各環節細節以避免人為誤差,確保檢測結果能準確反映水樣色度水平。 一、開機與設備準備:確保儀器處于就緒狀態 操作前需先檢查儀器外觀與周邊環境,確認儀器無物理損壞,放置在平整、干燥、無強光直射的臺面上,避免強電磁干擾(如遠離大功率電器)。連接儀器電源,打開電源開關,按說明書要求進行預熱(通常預熱 10-30 分鐘,具體以儀器型號為準),預熱期間可清潔比色皿 —— 使用純水沖洗比色皿內外壁,用無塵布吸干水分,避免指紋、污漬附著影響透光率;同時檢查比色皿是否有劃痕、破損,若存在缺陷需及時更換。預熱完成后,進入儀器操作界面,選擇 “色度檢測” 模式,校準儀器零點:將裝有空白試劑(僅含試劑不含水樣,或按說明書要求配制的空白溶液)的比色皿放入比色槽,蓋好蓋子,點擊 “零點校準”,待儀器顯示 “校準完成” 且數值穩定后,方可進行后續操作。 二、水樣預處理:消除干擾因素 水樣預處理需根據水樣特性開展,若水樣渾濁、含有懸浮物或沉淀物,需先進行過濾處理 —— 使用無色素污染的濾紙(或濾膜)過濾水樣,去除雜質,避免顆粒物質遮擋光線導致檢測結果偏高;過濾時需棄去初始濾液(約 5-10mL),收集后續澄清濾液作為檢測樣品。若水樣 pH 值超出試劑反應要求范圍(通常為中性至弱酸性 / 堿性,需參考試劑說明書),需用稀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調節 pH 值至適宜區間,調節過程中需少量多次添加,每次添加后用 pH 試紙檢測,防止 pH 值過度偏離影響試劑顯色。若水樣含有強氧化性或還原性物質,需按說明書要求加入掩蔽劑(如抗壞血酸、硫代硫酸鈉),消除干擾物質對顯色反應的影響,掩蔽劑用量需嚴格遵循規定,過量可能導致顯色異常。預處理后的水樣需盡快檢測,避免長時間放置導致色度發生變化。 三、試劑添加與反應:保障顯色充分 取預處理后的水樣,按說明書規定的體積(通常為 5mL、10mL 等固定規格)用定量吸管精準移入潔凈比色皿中,避免水樣灑漏或體積偏差 —— 體積不準確會直接導致試劑濃度失衡,影響顯色深度。隨后按順序加入檢測試劑(如顯色劑 A、顯色劑 B),試劑添加劑量需嚴格遵循說明書(如滴加特定滴數或加入固定體積),不可隨意增減;每添加一種試劑后,需用干凈的攪拌棒輕輕攪拌比色皿內溶液(或蓋緊比色皿蓋子顛倒搖勻),確保試劑與水樣充分混合,攪拌時避免觸碰比色皿內壁透光面,防止產生劃痕。將混合后的比色皿置于室溫環境下(或按說明書要求進行水浴加熱),嚴格控制反應時間,不可提前或延遲檢測 —— 反應不足會導致顯色不完全(結果偏低),反應過度可能引發副反應(結果偏高),反應期間需避免比色皿受到震動或陽光直射。 四、比色檢測與結果判讀:確保數據準確 反應完成后,立即用無塵布擦拭比色皿外壁(去除水珠、指紋),將比色皿按儀器標識的方向(如透光面朝向光源)放入比色槽,確保放置平穩、無傾斜,蓋好比色槽蓋子以避免外界光線干擾。點擊儀器 “檢測” 按鈕,儀器會自動測量溶液的吸光度,并根據內置的校準曲線(通過標準色度溶液預先標定)計算出水樣的色度值,待數值穩定后記錄檢測結果(通常以鉑鈷色度單位 PCU 或稀釋倍數表示)。若檢測結果超出儀器量程,需按說明書要求用純水將水樣稀釋至適宜濃度(稀釋倍數需準確記錄),重新進行試劑添加與檢測,最終結果需乘以稀釋倍數;若檢測結果重復性差(多次檢測數值波動過大),需檢查比色皿清潔度、試劑有效性或水樣均勻性,排除問題后重新檢測。 五、操作后維護:延長儀器壽命 檢測完成后,需及時清理設備與耗材:倒空比色皿內的廢液(按有害廢棄物規范處置),用純水反復沖洗比色皿,晾干后妥善存放;清理工作臺面,擦拭儀器表面污漬,關閉儀器電源并拔掉插頭。定期對儀器進行維護,包括每月用標準色度溶液校準儀器(確保檢測精度)、檢查比色槽內光源是否正常(如亮度衰減需更換)、清潔儀器通風口(防止灰塵堆積影響散熱)。同時需妥善儲存試劑,按說明書要求控制儲存溫度、濕度與光照條件,避免試劑變質,且不同批次試劑需單獨校準,不可混用校準曲線,確保后續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