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色度測定儀通過特定試劑與工業廢水中顯色物質的反應,結合儀器光學檢測實現色度量化,是評估工業廢水污染程度與處理效果的重要工具。工業廢水成分復雜(含懸浮物、干擾離子、有機物等),需通過規范的檢測流程消除干擾,確保檢測結果能真實反映廢水色度狀況,為廢水處理工藝調整與達標排放判斷提供依據。 首先,需開展針對性樣品預處理,消除工業廢水特性帶來的檢測干擾。工業廢水常含懸浮顆粒物,會散射光線影響吸光度檢測,需先用適配孔徑濾膜(通常為 0.45μm)過濾樣品,過濾前檢查濾膜完整性,避免破損導致雜質殘留;若廢水渾濁度極高,可先離心(轉速多為 3000-5000r/min,時長 5-10 分鐘)后取上清液過濾,確保樣品澄清。部分工業廢水含強氧化性或還原性物質,可能破壞檢測試劑活性,需按儀器說明書要求添加掩蔽劑(如還原性物質用弱氧化劑中和,氧化性物質用弱還原劑處理),避免干擾試劑與顯色物質的特異性反應。若廢水 pH 值偏離試劑反應最佳范圍(多為中性或弱酸性),需用稀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調節 pH,調節過程中用 pH 試紙或便攜式 pH 計實時監測,確保 pH 符合試劑反應要求,防止酸堿環境影響顯色效果。 其次,需嚴格執行試劑操作規范,保障顯色反應充分且穩定。根據工業廢水類型(如印染廢水、化工廢水)選擇適配的檢測試劑,確認試劑在有效期內且儲存得當(避光、密封、恒溫),避免試劑受潮、變質。取規定體積的預處理后樣品(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通常為 5-10mL)加入專用比色管,按比例精準添加試劑,液體試劑用移液管定量取用,固體試劑用專用小勺稱量,確保試劑與樣品比例準確,避免因試劑過量或不足導致顯色過深、過淺。添加試劑后需充分混勻,可手動振蕩比色管(頻率與時長按說明書規定)或使用旋渦混勻儀,確保試劑與樣品均勻接觸;隨后按要求在規定溫度(多為室溫 15-25℃,部分需水浴加熱至特定溫度)下靜置反應,嚴格控制反應時間(通常為 5-15 分鐘),避免反應不充分或過度反應導致色度檢測偏差。 再者,需做好儀器校準與測量操作,建立準確檢測基準。檢測前啟動試劑法臺式色度測定儀,按說明書要求預熱(通常不少于 30 分鐘),待儀器光源、檢測器響應穩定后進行空白校準。空白校準需使用與樣品預處理相同的溶劑(如去離子水),加入等量試劑并按相同流程完成顯色反應,將空白溶液注入比色皿,放入儀器比色室執行空白校準,消除試劑本底、比色皿誤差及儀器噪聲帶來的干擾。校準完成后,將顯色后的工業廢水樣品注入潔凈比色皿,用無絨軟布擦干外壁(避免指紋、水漬影響光透過率),按定位標識放入比色室,選擇對應檢測程序,儀器會自動掃描特定波長(根據試劑顯色特性設定),測量樣品吸光度并換算為色度值(如鉑鈷色度、稀釋倍數色度),測量過程中保持儀器周圍無強光直射與劇烈振動,防止信號漂移。 然后,需規范數據處理與結果判定,確保檢測數據有效。儀器顯示色度值后,需記錄原始數據,若需平行驗證,可重復檢測 2-3 次,計算平均值作為最終檢測結果,平行樣偏差需小于儀器規定范圍(通常為 ±5%),若偏差過大,需重新檢查樣品預處理、試劑添加或儀器狀態,排除問題后重新檢測。根據工業廢水排放標準或企業內部管控要求,對比檢測結果與標準值,判斷廢水色度是否達標;若檢測結果超出標準,需結合廢水來源與成分,分析顯色物質種類(如染料、有機物降解產物),為后續廢水處理工藝優化提供方向。同時,需記錄完整檢測信息,包括檢測日期、廢水采樣點、樣品預處理方法、試劑批次、儀器校準數據、檢測結果等,形成可追溯的檢測記錄,便于后續查閱與質量管控。 最后,需關注檢測過程中的關鍵注意事項,規避操作風險與誤差。檢測時佩戴防護手套與護目鏡,工業廢水可能含腐蝕性物質,避免皮膚直接接觸;試劑取用后立即密封容器,防止揮發或吸潮影響后續使用。比色皿使用前用去離子水沖洗干凈,再用待測樣品潤洗 2-3 次,避免交叉污染;檢測完成后,比色皿需用專用清洗劑浸泡(針對不同顯色物質選擇適配清洗劑),再用去離子水沖洗晾干,存放在專用保護盒中。若儀器長期未使用或檢測數據異常,需重新用標準色度溶液校準儀器,確認儀器性能正常后再開展檢測;檢測后的廢液需分類收集,按工業廢水處理規范處置,不可隨意傾倒造成環境污染。 通過上述規范流程,臺式色度測定儀可精準檢測工業廢水色度,有效規避工業廢水復雜成分帶來的干擾,為工業廢水污染治理與合規排放提供可靠的檢測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