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電導率傳感器的測量原理基于溶液導電特性與歐姆定律,通過成對電極間的電信號交互實現電導率的定量檢測,其核心機制涵蓋電極結構設計、交變電流激勵、信號轉換與溫度補償等環節,確保在不同溶液環境中獲得穩定可靠的測量結果。 電極系統的結構設計是測量的基礎。傳感器通常采用平行板式或圓柱式成對電極,材質多為鈦合金或鉑金,表面經特殊處理(如電鍍鉑黑)以增大有效導電面積,降低極化效應。兩電極間距與面積的比值(電極常數 K)為固定參數(常見值為 0.1、1、10 cm?1),直接影響測量范圍與靈敏度。電極封裝于耐腐蝕外殼中,僅測量端面與溶液接觸,確保電極間電場分布穩定,減少邊界效應對測量的干擾。 電導率測量的核心是交變電流激勵與響應檢測。傳感器向兩電極施加固定頻率(通常 50-1000Hz)的正弦交變電壓,避免直流電壓導致的電極極化(如離子在電極表面堆積形成雙電層)。溶液中的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電流大小與溶液中離子濃度及遷移率正相關。傳感器內置高精度電流檢測模塊,將電流信號轉換為電壓信號,經放大與濾波處理后,通過歐姆定律計算出溶液電阻(R),再結合電極常數(K)得到電導率(σ=K/R),單位為 S/cm(西門子 / 厘米)。 信號處理與數字化轉換是提升精度的關鍵。模擬信號經 16 位以上模數轉換器(ADC)轉換為數字信號后,傳入微處理器進行多步優化:采用自動增益控制(AGC)調節信號放大倍數,確保在寬量程(通常 0.05μS/cm-200mS/cm)內保持測量精度;通過數字濾波算法剔除電源干擾與溶液波動導致的噪聲,使信號穩定度提升 10 倍以上。處理器內置電導率與濃度換算模型,可直接輸出電導率值或換算為 TDS(總溶解固體)濃度,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溫度補償機制是消除環境影響的核心技術。溶液電導率受溫度影響顯著(多數溶液溫度系數為 2%-3%/℃),傳感器內置高精度溫度探頭(如 Pt1000),實時采集溶液溫度(測量精度 ±0.1℃)。微處理器根據溫度值調用對應補償公式,將測量值修正至參考溫度(通常 25℃)下的電導率,補償公式分為線性補償(適用于精度要求較低的場景)與非線性補償(基于特定溶液的溫度特性曲線,精度可達 ±0.5%)。對于已知成分的溶液,可手動輸入溫度系數,進一步提升補償準確性。 量程自動切換功能拓展了測量適用性。傳感器通過監測電極間阻抗自動判斷溶液導電能力,當阻抗超出當前量程范圍時,自動切換激勵電壓或電流大小,確保測量信號處于最佳響應區間。低電導率測量(如純水)采用高電壓激勵(1-10V)以提高信號強度;高電導率測量(如工業廢水)則降低激勵電壓(0.1-1V),避免電極極化與信號飽和。量程切換過程在毫秒級完成,不影響測量連續性。 數據輸出與通信功能實現測量結果的有效傳遞。處理器將處理后的電導率值按標準化協議(如 Modbus RTU、4-20mA 模擬量)輸出,支持與數據采集系統或上位機實時通信。部分傳感器具備本地存儲功能,可按設定間隔(1-60 秒)記錄測量數據與溫度值,存儲容量達 10 萬條以上,便于追溯歷史趨勢。數字接口采用光電隔離設計,抗電磁干擾能力強,確保在工業環境中穩定傳輸。 通過上述原理的協同作用,數字電導率傳感器實現了從信號激勵到數據輸出的全流程自動化,測量精度可達 ±0.5% FS,響應時間≤1 秒,能夠滿足從純水到高濃度電解質溶液的廣泛測量需求,為水質監測、工業過程控制等領域提供可靠的電導率數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