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桿式水質監測岸邊站因長期暴露于戶外,易受暴雨、強風、高溫、低溫、雷電等極端天氣影響,可能導致設備損壞、數據中斷或監測精度下降。應對需遵循 “預警前置、防護到位、事后排查” 原則,從多環節制定針對性措施,保障監測系統穩定運行,具體指南如下: 首先,強化極端天氣預警與事前準備,建立應對基礎。需提前對接氣象部門,獲取極端天氣預警信息(如預警等級、影響時段、強度),根據預警類型啟動對應預案:針對強風、暴雨,提前檢查立桿結構穩定性,加固立桿底部固定螺栓,清理立桿周邊雜物(如樹枝、廣告牌),避免雜物被風吹倒撞擊設備;針對高溫、低溫,提前為監測柜加裝溫控裝置(如空調、加熱片),檢查溫控系統是否正常運行,確保柜內溫度維持在設備適用范圍(通常為 - 10-40℃);針對雷電天氣,提前檢測防雷接地系統,測量接地電阻(需≤4Ω),確保避雷針、接地線纜連接完好,避免雷擊損壞電路。同時,備份監測數據至云端或本地存儲設備,防止極端天氣導致數據丟失;準備應急物資(如防水布、備用電源、工具包),便于現場快速處置。 其次,落實極端天氣期間現場防護,減少設備損傷。暴雨天氣時,重點防護監測柜與采樣系統:為監測柜加裝防水罩,檢查柜門密封膠條是否老化,防止雨水滲入損壞內部儀器;將采樣管路抬高至安全水位以上,避免雨水倒灌污染管路或導致水泵故障,若水位過高,可暫時關閉采樣泵,待雨勢減弱后恢復;同時疏通立桿周邊排水通道,防止積水浸泡立桿基礎或監測設備。強風天氣時,固定戶外線纜(如數據傳輸線、電源線),避免線纜被風吹斷或纏繞;檢查監測探頭(如水質傳感器)的固定支架,加固松動部件,防止探頭被風吹移位或脫落。高溫天氣時,確保溫控裝置滿負荷運行,定期查看柜內溫度,若溫度超標,可臨時增加散熱風扇或遮陽棚;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設備檢修,防止人員中暑或儀器因溫差過大受損。低溫天氣時,啟動監測柜加熱裝置,防止管路內水體結冰堵塞,若設備長期處于低溫環境,可更換耐低溫試劑與電解液,避免試劑凍結影響檢測。 再者,開展極端天氣后設備全面檢查,排除隱患。天氣穩定后,按 “先結構后設備、先外部后內部” 順序排查:檢查立桿結構是否傾斜、變形,基礎是否沉降,若存在結構問題,需停止設備運行并聯系專業人員維修;清理設備表面污垢(如雨水沖刷的泥沙、雜物),檢查監測柜外殼是否破損,內部是否進水,若進水需斷電后烘干設備,更換受潮部件(如電路板、傳感器)。針對監測設備,重點檢查采樣泵、管路、傳感器狀態:采樣泵需測試運行是否正常,有無異響或卡頓;管路需檢查是否堵塞、漏液,若堵塞需疏通或更換;傳感器需校準零點與量程,測試數據響應是否靈敏,若數據漂移過大,需重新校準或更換傳感器。同時檢查數據傳輸系統,確認數據是否連續,有無丟失,若存在數據斷點,需補充采集或聯系技術人員恢復數據。 最后,完善數據與維護記錄,優化應對預案。記錄極端天氣應對全過程:包括預警信息、采取的防護措施、設備受損情況、修復過程與結果;分析應對過程中的不足(如防護措施不到位導致設備損壞),更新應急預案,例如針對頻繁暴雨區域,可提升監測柜防水等級或抬高立桿安裝高度;定期組織極端天氣應對演練,提高運維人員處置能力,確保下次極端天氣來臨時能快速、有效應對。 綜上,立桿式水質監測岸邊站極端天氣應對需通過預警前置、現場防護、事后排查、預案優化形成閉環管理,減少極端天氣對設備與監測的影響,保障水質監測數據的連續性與準確性,為水環境管控提供可靠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