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自動監測微型站通過試劑反應與自動化檢測模塊實現水質參數(如 COD、氨氮、總磷等)的連續監測,其關鍵部件的更換周期需結合部件損耗速率、檢測精度要求及運行環境綜合設定,既要避免過度更換增加成本,也要防止部件老化導致監測數據失真或設備故障,需建立 “常規周期更換 + 異常情況補換” 的動態管理機制。 
核心檢測部件的更換需優先保障監測精度,按部件功能差異設定周期。光學檢測模塊(如比色光源、光電檢測器)是試劑法檢測的核心,光源長期使用易出現光強衰減,檢測器靈敏度會隨使用時間下降,常規更換周期為 12-18 個月;若微型站用于高濁度、高污染水質監測(如工業廢水旁監測),光源與檢測器受污染物附著或腐蝕影響更大,需縮短至 9-12 個月更換。電極類部件(如 pH 電極、溶解氧電極)直接與水樣接觸,敏感膜易受污染或老化,pH 電極常規更換周期為 6-12 個月,溶解氧電極因膜電極易損耗,需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膜帽與電解液,若電極敏感膜出現破損、響應遲緩(如校準偏差超 ±5%),需立即整體更換。試劑反應池與進樣管路(如聚四氟乙烯管路)長期接觸試劑與水樣,易出現試劑殘留結垢或管路老化開裂,反應池需每 6-9 個月拆解清潔,若內壁出現腐蝕痕跡或結垢無法清除,需整體更換;進樣管路常規更換周期為 12 個月,若發現管路堵塞頻繁、漏液或內壁出現明顯磨損,需提前更換。 試劑與耗材類部件需按使用量與有效期定期更換,保障反應有效性。檢測試劑(如顯色劑、緩沖劑、氧化劑)需嚴格按有效期更換,未開封試劑按包裝標注有效期(通常為 6-12 個月)使用,開封后因易吸潮、揮發或氧化,需在 1-3 個月內用完,即使未到有效期,若試劑出現渾濁、變色或結晶,需立即報廢更換;校準標準溶液(如 COD 標準液、氨氮標準液)開封后穩定性下降,需在 1 個月內使用完畢,每次校準后剩余溶液需丟棄,不得重復使用。過濾耗材(如水樣預處理濾膜、試劑過濾頭)易因截留懸浮物或雜質堵塞,濾膜需每 1-2 周更換一次(高濁度水質需每 3-7 天更換),試劑過濾頭需每 1 個月更換,若發現水樣進樣速度變慢、試劑無法正常抽取,需檢查過濾耗材并及時更換。泵體部件(如進樣泵、試劑泵的泵管)為易損件,橡膠材質泵管長期擠壓易老化、開裂,常規更換周期為 3-6 個月,若泵管出現變形、漏液或泵體抽液效率下降(如抽液量偏差超 ±2%),需立即更換泵管,避免影響試劑添加精度與水樣采集量。 輔助功能部件的更換需保障微型站整體運行穩定,按部件損耗特性設定周期。電源與通信模塊(如備用電池、4G 通信模塊)是微型站持續運行的基礎,備用電池(如鋰電池)長期充放電易出現容量衰減,常規更換周期為 2-3 年,若發現電池續航能力下降至額定容量的 70% 以下,需及時更換;通信模塊若出現信號中斷頻繁、數據傳輸錯誤,經排查非信號環境問題后,需每 3-5 年整體檢測,必要時更換模塊。溫控與攪拌部件(如反應池溫控器、攪拌子)保障試劑反應條件穩定,溫控器的加熱片或制冷元件長期使用易出現溫控精度下降(如實際溫度與設定溫度偏差超 ±1℃),需每 2-3 年檢查更換;攪拌子若出現磨損、變形或吸附大量雜質,會導致攪拌不均勻,需每 6-12 個月更換,若攪拌時出現異響或攪拌效率明顯下降,需提前檢查更換。 特殊更換觸發條件需結合實際運行異常靈活調整。當微型站出現以下情況時,需提前檢查并更換對應部件:監測數據持續異常(如同一參數連續 8 小時波動超 ±10%、與實驗室比對偏差超 ±15%),排查后確認是檢測部件(如電極、光源)故障;部件出現明顯物理損壞(如反應池破裂、管路漏液、泵體卡死);校準過程中發現部件無法通過校準(如電極校準偏差超 ±5%、光源光強無法達到標準值);微型站經歷極端環境影響(如暴雨浸泡、高溫暴曬)后,電源、通信或檢測部件出現功能異常。 此外,不同品牌微型站的部件設計與材質存在差異,需以廠家說明書推薦周期為基礎,結合實際監測頻次(如每小時一次檢測 vs 每 4 小時一次檢測)調整:監測頻次高的微型站,泵管、電極、試劑消耗更快,需按常規周期縮短 20%-30% 更換;同時,需建立部件更換檔案,記錄更換時間、部件型號、更換原因及更換后校準數據,便于追溯部件使用壽命與運行狀態,每年結合檔案數據優化更換周期,確保微型站長期穩定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