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氯廢水(氯離子濃度常超 1000mg/L)中的氯離子易對在線COD檢測儀的核心部件產生腐蝕,還會干擾氧化還原反應,導致檢測精度下降、設備故障頻發。針對這一問題,需從部件防護、清潔除雜、參數校準、試劑優化及狀態監控五個維度制定維護策略,最大程度降低氯離子的負面影響,保障儀器長期穩定運行。 電極防護是維護工作的核心,需重點應對氯離子的腐蝕與信號干擾。首先要選用耐氯材質的電極,優先選擇鈦合金、鉑金等抗腐蝕性能強的電極探頭,避免使用普通金屬電極,減少氯離子與電極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概率;若儀器原配電極耐氯性較差,需每月檢查電極表面,若出現腐蝕斑點、鍍層脫落等情況,需及時更換,防止影響檢測信號的準確性。日常使用中,每次檢測結束后需立即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探頭 3-5 分鐘,清除表面附著的氯離子和污染物;每周用 1%-3% 的稀硝酸溶液浸泡電極 15-20 分鐘,溶解殘留的氯化物沉淀,隨后用去離子水沖洗至中性,并用潔凈濾紙吸干水分。非工作狀態時,需將電極浸泡在含緩蝕劑的專用保護液中,避免暴露在高氯空氣中導致氧化。 管路清潔需定期開展,防止氯離子堆積引發堵塞與腐蝕。高氯廢水流經采樣管路和反應管路時,氯離子易殘留并結晶,需每周進行一次全面清洗:先關閉進樣閥,用去離子水反向沖洗管路 10-15 分鐘,去除松散殘留;再用 2%-5% 的檸檬酸溶液浸泡管路 30 分鐘,溶解氯化物結晶,之后正向沖洗至出口水 pH 呈中性,確保無清洗液和氯離子殘留。若管路出現堵塞,需拆卸后用尼龍材質的通管器疏通,禁止使用金屬工具,避免劃傷管路內壁。同時,需將普通橡膠或 PVC 管路更換為聚四氟乙烯、聚丙烯等耐氯材質的管路,延長管路使用壽命。 校準策略需針對性調整,消除氯離子對檢測精度的干擾。常規校準方法易受氯離子影響,需選用與待測廢水氯離子濃度相近的 COD 標準溶液進行校準,模擬實際檢測環境;校準周期需從常規的 3 個月縮短至 1 個月,若檢測數據相對標準偏差超過 5%,需立即啟動校準。校準過程中要增加空白驗證步驟,用含同等氯離子濃度的空白水樣(不含有機物)檢測并記錄空白值,在校準計算時扣除,避免氯離子的氧化反應被誤計入 COD 值。若儀器具備 “氯離子補償功能”,需定期檢查補償參數,確保與實際廢水氯離子濃度匹配,濃度變化較大時及時重新設定補償系數。 試劑適配優化能減少氯離子與試劑的不良反應。常規 COD 檢測試劑中的氧化劑易與氯離子反應,需更換為抗氯型試劑,可選用低濃度氧化劑配方或添加硫酸汞、硝酸銀等掩蔽劑的專用試劑,通過掩蔽劑與氯離子結合形成穩定化合物,降低干擾。試劑儲存時需密封避光,防止受潮或與空氣反應導致穩定性下降;每次添加試劑前需檢查狀態,若出現渾濁、變色、沉淀等情況,需立即更換。同時要精準控制試劑添加量,確保與水樣比例合理,避免因試劑過量或不足導致反應不完全。 系統狀態監控需建立常態化機制,及時發現設備異常。每日查看儀器運行數據,重點關注電極響應值、檢測結果穩定性和管路壓力,若電極響應值持續偏低、檢測結果波動大或管路壓力升高,需立即停機排查。每周檢查電極接口、管路接頭等連接部位,若出現滲漏需及時密封,防止高氯廢水腐蝕電路。每月對儀器內部電路進行除塵清潔,避免灰塵與氯離子結合形成腐蝕性物質。此外,需詳細記錄每次維護的時間、內容和儀器狀態,建立維護檔案,通過數據分析總結故障規律,提前制定預防措施。 通過上述維護措施,可有效降低高氯廢水對在線COD檢測儀的影響,保障儀器穩定運行,確保檢測數據準確可靠,為高氯廢水的水質監測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