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天氣會引發海洋劇烈風浪,對海洋浮標水質監測站的錨鏈系統造成強沖擊,易導致錨鏈斷裂、錨體移位或浮標傾覆,直接中斷監測工作。臺風來臨前需聚焦錨鏈系統的 “強度核查、加固防護、應急預備” 三大核心,落實應急維護內容,最大程度降低臺風對錨鏈的破壞。 錨鏈狀態全面排查是首要環節。需提前 72 小時啟動錨鏈專項檢查,通過浮標搭載的姿態傳感器與錨鏈張力監測模塊,遠程獲取錨鏈實時張力數據,判斷張力是否處于正常范圍(無異常波動或持續升高);同時,派遣運維船只靠近浮標,通過目視觀察與專用工具檢測,查看錨鏈外觀是否存在磨損(如鏈環變形、表面劃痕)、銹蝕(如大面積銹跡、鏈環連接處腐蝕)或裂紋,重點檢查錨鏈與浮體連接的卸扣、轉環等關鍵部件,確認是否有松動、變形或磨損痕跡。若發現錨鏈局部磨損厚度超過原直徑的 10%,或鏈環存在明顯裂紋,需立即標記并制定更換或加固方案,避免臺風中因錨鏈強度不足斷裂。 錨鏈張力與長度調整是關鍵防護。根據臺風預警等級(如強臺風、超強臺風)與海域風浪預測數據,調整錨鏈長度:若預計臺風引發的浪高超過 5 米,需適當縮短錨鏈長度(通常縮短原長度的 1/5-1/4),減少錨鏈在風浪中的擺動幅度,降低張力峰值;若海域水深較淺且底質為泥質,可適當增加錨鏈垂度,利用錨鏈自重增強抗漂移能力。同時,檢查錨鏈張力調節裝置(如液壓張緊器)是否正常工作,確保臺風期間可根據實時張力變化動態調整,避免錨鏈因張力驟升斷裂;對于多錨點浮標,需確保各錨鏈張力均勻,若存在張力偏差(差值超過 10%),需通過調節錨鏈長度或錨體位置平衡張力,防止單條錨鏈過載損壞。 錨體與連接部件加固不可忽視。針對錨體,需核查錨體與錨鏈的連接是否牢固,用扭矩扳手緊固錨鏈與錨體的連接螺栓(扭矩值按設備說明書要求),若螺栓存在銹蝕或滑絲,需立即更換為耐腐蝕高強度螺栓;同時,檢查錨體抓底狀態,通過聲吶探測確認錨體無移位、無傾斜,若錨體抓底不牢(如底質為砂質且錨體部分抬起),需投放臨時配重塊(如鑄鐵配重),增強錨體抓地力。對于錨鏈與浮體的連接部位,需加裝防磨襯套(如聚氨酯襯套),減少臺風中錨鏈擺動對連接部件的磨損;同時,用高強度綁扎帶對錨鏈靠近浮體的 1-2 米段進行固定,限制錨鏈橫向擺動幅度,避免與浮體外殼碰撞損壞。 應急備件與預案準備是最后保障。提前準備錨鏈應急備件,包括備用錨鏈(長度不少于 10 米)、卸扣、轉環、螺栓及專用連接工具,確保備件與現有錨鏈型號匹配;同時,檢查運維船只的通訊設備(如衛星電話、VHF 對講機)、導航設備及吊裝設備(如小型起重機)是否正常,確保臺風后可快速開展錨鏈修復工作。制定錨鏈應急處置預案,明確臺風期間錨鏈斷裂、浮標漂移后的應急響應流程,包括浮標定位、臨時固定、錨鏈更換等步驟;提前與周邊海事部門、港口管理部門溝通,獲取臺風期間海域通航信息,避免運維作業受通航限制影響。此外,臺風來臨前需記錄錨鏈初始狀態數據(如張力值、錨鏈長度、錨體位置),為臺風后錨鏈損傷評估提供對比依據。 通過落實上述應急維護內容,可顯著提升海洋浮標水質監測站錨鏈系統的抗臺風能力,減少臺風導致的錨鏈故障,最大限度保障浮標在臺風期間的穩定性,為臺風后快速恢復監測工作奠定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