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污泥濃度檢測儀電極(多為光學電極或超聲波電極)長期使用易因表面污染、敏感層老化導致檢測精度下降,需通過規范的活化恢復電極性能,再經校準確保數據準確性。全流程需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分階段把控細節,保障儀器長期穩定運行。 一、電極活化前準備 活化前需做好設備與物料準備,避免操作中斷。首先切斷檢測儀電源,拆卸電極時需記錄電極安裝位置與接線方式,防止后續安裝錯誤;準備專用活化試劑(按電極型號選擇,如稀酸、稀堿或專用活化液)、超純水、無塵布、專用清潔工具(如軟毛刷)及防護裝備(手套、護目鏡)。其次檢查電極外觀,觀察電極敏感層(如光學窗口、超聲探頭)是否有劃痕、破損或頑固污垢,若存在破損需優先更換電極;清潔電極外殼與接線端子,用無塵布蘸超純水擦拭去除表面灰塵,確保接線端子無氧化痕跡,為活化操作奠定基礎。 二、電極活化操作流程 活化需根據電極類型選擇對應方法,核心是去除敏感層污染物、恢復活性。 預處理清潔:將拆卸后的電極放入超純水中浸泡 10-15 分鐘,軟化表面附著的污泥殘渣;用軟毛刷輕輕刷洗敏感層,避免用力刮擦損傷表面;若有頑固油污或有機物污染,可蘸取少量中性清洗劑輕柔擦拭,再用超純水反復沖洗至無殘留,最后用無塵布吸干電極表面水分。 活化處理:將清潔后的電極完全浸入專用活化液中,按說明書控制活化時間(通常 30 分鐘 - 2 小時),活化過程中避免電極觸碰容器壁,防止敏感層受損;活化液需現配現用,濃度嚴格按要求配制,避免濃度過高腐蝕電極或濃度過低影響活化效果。 活化后清洗:活化完成后,立即將電極從活化液中取出,用超純水持續沖洗 5-10 分鐘,徹底去除殘留活化液,防止活化液影響后續檢測;沖洗后將電極置于超純水中浸泡 20 分鐘,讓電極敏感層充分復水,恢復正常響應性能,最后吸干水分備用。 三、校準前準備 校準前需確保設備與環境滿足條件,保障校準精度。首先將活化后的電極按原安裝位置復位,連接好接線端子,檢查電極與檢測儀的通信是否正常,確保無信號中斷;開啟檢測儀電源,預熱 30 分鐘以上,待儀器電路系統與電極狀態穩定后再進行校準。其次準備標準污泥懸浮液(濃度覆蓋檢測儀常用量程,且濃度已知、均勻無沉淀),標準液需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使用前需搖勻并放置至室溫;清潔校準用容器(如比色管、燒杯),確保容器無雜質污染,避免影響標準液濃度。 四、電極校準操作步驟 校準需按 “零點校準 - 量程校準” 順序進行,確保覆蓋檢測范圍。 零點校準:將電極浸入經過過濾處理的純水中(或廠家指定的零點校準液),啟動檢測儀零點校準程序;待檢測儀讀數穩定后(通常需 3-5 分鐘),確認當前讀數是否接近零點,若偏差較大,需檢查電極是否清洗干凈或純水是否純凈,調整后重新進行零點校準,直至讀數符合零點要求,完成后保存零點參數。 量程校準:按照從低濃度到高濃度的順序,依次將電極浸入不同濃度的標準污泥懸浮液中;每更換一種濃度,需等待檢測儀讀數穩定,記錄儀器顯示值與標準液實際濃度的偏差;若偏差超出允許范圍(通常 ±5%),通過檢測儀校準界面調整校準系數,使儀器顯示值與標準液濃度一致;所有濃度點校準完成后,生成校準曲線,驗證曲線線性度(要求 R2≥0.998),線性合格則保存校準參數,不合格需重新檢查標準液或電極狀態,再次校準。 五、校準后驗證與維護 校準完成后需通過驗證確保效果,同時做好后續維護。將電極重新安裝至在線檢測系統,通入實際污泥水樣,對比校準前后的檢測數據,觀察數據穩定性與合理性;若條件允許,可采集同一水樣用實驗室方法檢測,驗證在線檢測儀數據與實驗室數據的一致性,偏差在允許范圍內即說明校準有效。此外,記錄活化與校準全過程信息,包括日期、操作人員、活化試劑濃度與時間、標準液濃度、校準前后讀數等,建立電極維護檔案;校準后定期檢查電極狀態,建議每 1-2 個月進行一次簡易清潔,每 3-6 個月重復一次活化與校準流程,確保電極長期保持良好性能,為在線污泥濃度檢測提供準確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