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快速檢測測試包依托顯色反應實現鐵濃度定性或半定量檢測,結果判斷需遵循標準化流程,結合顯色特性、對比規范、干擾排查與重復驗證,避免因主觀誤判或外界干擾導致結果偏差。判斷標準需圍繞 “顯色狀態合規性、色卡對比規范性、干擾因素排除、結果重復性驗證” 四大核心,確保從直觀觀察到數據確認的全環節嚴謹,為鐵濃度快速篩查提供可靠依據。 顯色狀態合規性是結果判斷的基礎前提,需先確認顯色反應是否符合正常規律。首先觀察顯色液是否出現預期顏色(如鄰菲啰啉法顯橙紅色、磺基水楊酸法顯紫紅色),若未出現任何顏色變化,或顏色呈灰白色、黑色等異常狀態,說明顯色反應未正常發生,需排查原因(如試劑失效、pH 值不當),不可直接判定為 “無鐵” 或隨意讀取結果。其次檢查顯色均勻性:正常顯色液應顏色均勻,無明顯沉淀、絮狀物或分層,若出現沉淀(如 Fe3?水解生成的氫氧化鐵沉淀),可能是 pH 值過高或試劑混合不充分,需重新調整水樣 pH 并重復檢測;若出現局部顏色深淺不均,需確認是否充分搖勻,避免因反應不徹底導致的判斷誤差。此外,需關注顯色穩定性:在規定的觀察時間內(如顯色后 5-10 分鐘),顏色應保持穩定無明顯褪去,若顏色快速變淺或消失,可能是顯色劑與鐵離子絡合物不穩定(如強光照射、溫度過高),需在穩定期內完成結果讀取,超出時間的顏色變化不可作為判斷依據。 色卡對比規范性是量化結果的核心標準,需嚴格遵循對比流程與視角要求。對比前需確認標準色卡的完整性與匹配性:色卡需與測試包型號一致,無褪色、污損,且標注的濃度梯度清晰(如 0.05mg/L、0.1mg/L、0.3mg/L、1.0mg/L 等),避免使用非配套色卡導致濃度誤讀。對比時需控制環境光線:選擇自然光或均勻白光環境,避免強光直射、逆光或有色光(如熒光燈、霓虹燈)照射,防止光線影響顏色感知 —— 如強光可能使顯色液顏色看起來偏淺,逆光可能導致顏色暗沉,均會干擾對比判斷。視角控制需保持統一:將顯色管與色卡置于同一水平高度,視線垂直于液面與色卡表面,避免傾斜視角導致的顏色偏差(如俯視可能使顏色看起來更深,仰視可能使顏色偏淺);若顯色液顏色介于兩相鄰色卡梯度之間,需按 “就近原則” 或 “插值估算” 確定濃度,如介于 0.1mg/L 與 0.3mg/L 之間,且更接近 0.2mg/L,可估算為 0.2mg/L,同時在記錄中注明估算依據。 干擾因素排除是確保結果可靠的關鍵,需結合水樣特性與試劑反應規律排查干擾。首先確認水樣預處理是否到位:若水樣未過濾即檢測,懸浮顆粒物可能吸附鐵離子導致顏色偏淺,或顆粒物本身顏色(如泥沙的黃褐色)干擾顯色觀察,需對比過濾前后的顯色結果,若差異顯著,以過濾后結果為準;若水樣未調節 pH,需檢查當前 pH 是否在試劑適用范圍(通常 3-9),超出范圍需調整后重新檢測,避免酸堿環境導致的顯色異常。其次排查共存離子干擾:若水樣含高濃度銅離子、鎳離子(如工業廢水),可能與顯色劑形成其他顏色絡合物(如藍色、綠色),需觀察顯色液是否出現非預期雜色,若有則需添加配套掩蔽劑后重新檢測;若水樣含強氧化劑(如氯氣),可能氧化 Fe2?或破壞顯色劑,導致顏色偏淺或無顯色,需先添加還原劑(如硫代硫酸鈉)處理后再檢測。此外,需確認試劑狀態:若試劑過期、受潮或污染,可能導致顯色效率下降,需用已知濃度的鐵標準溶液(如 0.3mg/L)進行試劑驗證,若標準溶液顯色后與色卡對應濃度偏差過大,說明試劑失效,需更換試劑重新檢測。 結果重復性驗證是確認準確性的補充標準,需通過多次檢測降低偶然誤差。對同一水樣進行 2-3 次平行檢測,若多次顯色結果顏色一致,且對應的濃度值偏差在允許范圍(通常 ±0.05mg/L 或 ±10%),說明結果穩定可靠;若多次結果差異顯著(如第一次顯 0.1mg/L、第二次顯 0.3mg/L),需排查操作誤差(如試劑添加量不均、搖勻程度不同),重新規范操作后檢測。若檢測結果異常(如遠超水樣常規鐵濃度范圍,或生活飲用水檢測值超過 0.3mg/L 標準),需進行加標回收驗證:向水樣中加入已知量的鐵標準溶液,檢測加標后的濃度,若加標回收率在 80%-120% 范圍內,說明原結果準確;若回收率過低或過高,需排查干擾因素或操作問題,必要時送實驗室用精密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譜法)對比驗證,確保結果無誤。 通過嚴格遵循上述判斷標準,可有效規避鐵快速檢測測試包結果判斷中的主觀誤差與外界干擾,確保從顯色觀察到數據確認的全流程嚴謹,為環境篩查、飲用水安全檢測等場景提供可靠的鐵濃度初步數據,同時為后續精準檢測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