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余氯快速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水樣中余氯的特異性顯色反應,結合儀器對顯色液的吸光度或顏色強度檢測,實現余氯濃度快速量化,操作需遵循標準化流程,確保檢測結果準確、可靠。整體步驟圍繞 “準備 - 取樣 - 反應 - 檢測 - 收尾” 展開,覆蓋操作全環節,適配現場快速檢測的便捷性需求,同時規避因操作不當導致的檢測偏差。 操作前準備是保障檢測順利的基礎,需聚焦儀器、試劑與樣品條件的確認。首先檢查儀器狀態:開機后觀察顯示屏是否正常,無報錯提示,若儀器支持自檢功能,需啟動自檢程序,驗證光源、檢測模塊是否工作正常;檢查電池電量,確保電量充足,避免檢測過程中關機;若儀器長時間未使用,需按說明書要求進行預熱(通常 5-10 分鐘),使儀器處于穩定工作狀態。其次核對試劑:確認余氯檢測試劑(如 DPD 試劑、鄰聯甲苯胺試劑)在有效期內,包裝無破損、受潮,試劑形態(粉末、液體)符合使用要求,若為液體試劑需檢查無分層、變色;同時準備好配套的取樣容器(如比色管、取樣杯),確保容器潔凈、無殘留,避免污染水樣。最后確認樣品條件:若水樣溫度過高或過低(超出儀器規定的檢測溫度范圍,通常 15℃-30℃),需先將水樣置于室溫環境平衡至適宜溫度,防止溫度影響顯色反應速率;若水樣渾濁或含大量懸浮顆粒物,需提前用濾膜過濾,避免顆粒物干擾吸光度檢測。 樣品采集與處理需確保水樣代表性,避免采集過程中的污染與干擾。用待檢測水樣潤洗取樣容器 2-3 次,去除容器內壁殘留物質;按儀器規定的取樣體積(如 5mL、10mL)準確量取水樣,注入專用比色管或儀器配套檢測池,注意避免水樣溢出,若不慎溢出需重新取樣;取樣過程中需快速操作,減少水樣與空氣的接觸時間,防止余氯因揮發或氧化導致濃度變化;若水樣含還原性物質(如亞硝酸鹽、硫化物),需按說明書要求添加掩蔽劑,消除干擾物質對顯色反應的影響,確保僅余氯與試劑發生反應。 試劑添加與顯色反應是檢測的核心環節,需嚴格控制試劑用量與反應條件。按說明書規定的劑量(如 1 滴、0.1g)準確添加余氯檢測試劑,液體試劑需垂直滴加,避免滴液掛壁導致劑量不足;粉末試劑需完全倒入水樣中,用潔凈玻璃棒或搖勻裝置輕輕攪拌,確保試劑完全溶解,無顆粒殘留;添加試劑后需立即蓋緊比色管或檢測池蓋子,按規定時間(如 3 分鐘、5 分鐘)靜置反應,靜置期間避免劇烈晃動或陽光直射,防止顯色液顏色變化;若儀器支持恒溫反應,需將顯色液置于儀器恒溫模塊中,維持反應溫度穩定,確保顯色效果均勻,避免因溫度波動導致顏色深淺差異。 儀器檢測與數據讀取需規范操作,確保檢測結果準確。將顯色后的比色管或檢測池放入儀器檢測倉,確保放置位置正確,檢測倉蓋子完全閉合,避免外界光線干擾;若儀器需空白校準,需先將添加試劑的空白水樣(如無余氯的純水)放入檢測倉,完成空白校準后再檢測樣品;啟動檢測程序,儀器會自動讀取顯色液的吸光度或顏色強度,換算為余氯濃度值并顯示在屏幕上;待數據穩定后(通常儀器會提示 “檢測完成”),記錄顯示的余氯濃度值,注意單位(如 mg/L、ppm)與檢測標準一致;若對檢測結果有疑問,可重復取樣、試劑添加與檢測步驟,進行平行檢測,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降低偶然誤差。 操作后清理與維護是延長儀器壽命、保障下次檢測的關鍵。檢測完成后,及時倒出比色管或檢測池中的顯色液,用純水沖洗容器 2-3 次,去除殘留試劑,避免試劑殘留腐蝕容器或影響下次檢測;若儀器檢測倉有液體溢出,需用潔凈紙巾擦拭干凈,保持檢測倉干燥;關閉儀器電源,將儀器、試劑、取樣容器按規定收納,試劑需放回原包裝,儲存于陰涼、干燥、避光處;記錄本次檢測的相關信息,包括檢測時間、水樣來源、儀器編號、試劑批次、檢測結果等,建立檢測檔案,便于后續追溯與數據管理。 通過嚴格遵循上述操作步驟,可充分發揮便攜式余氯快速測定儀的便捷性與準確性,快速獲取水樣中余氯濃度數據,為飲用水安全監測、污水處理效果評估等場景提供及時的數據支撐,同時確保儀器長期穩定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