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氯測定儀通過顯色反應與光學檢測實現總氯濃度測定,使用過程中易受試劑狀態、操作規范、樣品特性等因素影響,出現各類問題,需及時排查以保障檢測準確性,常見問題如下: 一、試劑相關問題 試劑異常是導致檢測失效的首要因素。一是試劑變質,總氯檢測常用試劑(如 DPD 試劑、緩沖劑)易受光照、溫度影響,開封后長期放置或儲存不當,會出現變色、結塊現象,無法與總氯正常顯色,導致檢測無明顯顏色變化或吸光度異常;二是試劑添加問題,若未按說明書比例添加試劑(如 DPD 試劑過量或緩沖劑不足),會破壞反應體系 pH 環境,抑制顯色反應,或導致顏色過深 / 過淺,影響濃度計算;三是試劑污染,若試劑瓶開封后未及時密封,或移液時交叉使用工具,會引入雜質,干擾顯色反應,使檢測結果偏高。 二、操作流程問題 不規范操作易引發檢測偏差。一是樣品量不準確,移液時未校準移液管,或取樣時未搖勻水樣,導致實際樣品量與設定值偏差,反應體系濃度失衡,直接影響顯色效果;二是反應時間控制不當,總氯顯色反應需特定反應時間(通常為 1-5 分鐘),時間過短反應不完全,檢測值偏低,時間過長顏色褪色,檢測值失真;三是清洗不徹底,比色皿或采樣容器殘留前次檢測的試劑或樣品,會與當前水樣交叉污染,尤其檢測低濃度樣品時,污染導致的誤差更為明顯。 三、樣品條件問題 樣品特性異常會干擾檢測過程。一是樣品 pH 值偏離反應范圍,總氯顯色需在中性或弱酸性環境(通常 pH 6.2-6.5)進行,若樣品 pH 過高(如堿性廢水),會導致 DPD 試劑氧化失效,若 pH 過低(如酸性水樣),會加速顯色劑分解,均無法形成穩定顏色;二是樣品含干擾物質,水樣中若有還原性物質(如亞硝酸鹽、硫化物),會與總氯優先反應,消耗目標物質,導致檢測值偏低;若含色度、濁度較高的雜質,會遮擋光路,使吸光度測量值偏高,間接導致總氯濃度計算結果失真;三是樣品溫度異常,溫度過低會減慢反應速率,溫度過高會加速顏色褪色,兩者均會影響檢測穩定性。 四、光學系統問題 光學部件故障直接影響檢測信號。一是光源老化,儀器光源(如 LED 燈)長期使用后強度衰減,入射光不足,導致吸光度檢測值偏低,即使顯色正常,也無法準確反映總氯濃度;二是比色皿問題,比色皿透光面有劃痕、污漬或指紋,會增加光的散射與吸收,干擾吸光度測量;若比色皿未放置到位,偏離光路中心,會導致檢測信號減弱,出現數據波動;三是檢測器異常,檢測器(如光電二極管)靈敏度下降或受潮損壞,無法將光信號有效轉化為電信號,導致儀器無檢測數據輸出或數據偏差過大。 五、數據輸出問題 數據異常需排查設備與參數設置。一是校準失效,未按周期校準儀器,或校準用標準溶液過期、濃度不準確,導致校準曲線漂移,檢測時無法準確將吸光度轉化為總氯濃度,數據整體偏高或偏低;二是參數設置錯誤,誤設樣品稀釋倍數、反應時間等參數,或儀器單位設置與實際需求不符(如將 mg/L 設為 ppm),導致數據計算錯誤;三是數據傳輸故障,儀器與計算機或打印機連接松動,或軟件驅動異常,導致檢測數據無法正常保存、輸出,影響數據記錄與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