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測油儀作為精準測定水體中油類物質含量的專業設備,其測量精度與穩定性高度依賴使用環境。合理控制環境條件是保障儀器性能、減少測量誤差的關鍵,需從溫度、濕度、潔凈度、電磁干擾等多維度制定嚴格要求,為儀器運行創造適宜環境。 一、溫度控制要求 儀器運行環境的溫度需保持穩定,理想范圍為 15-25℃,溫度波動幅度應控制在 ±2℃/ 小時以內。溫度過高會導致光學元件熱膨脹,改變光路系統的穩定性,使光源發射強度與檢測器靈敏度下降,引發測量信號漂移;溫度過低則可能影響電子元件的正常工作,導致電路系統響應延遲,同樣影響數據準確性。 實驗室需配備恒溫空調系統,避免將儀器放置在空調出風口、暖氣旁或窗戶附近等溫度易波動區域。儀器開機后需經過至少 30 分鐘預熱,待內部溫度穩定后方可進行測量,預熱期間不得頻繁開關門窗或調整空調設置,防止環境溫度驟變干擾儀器熱平衡。 二、濕度控制標準 環境相對濕度需維持在 30%-60% 之間,濕度過高會導致光學鏡頭結露、電路元件受潮,不僅影響光信號的傳輸效率,還可能引發設備短路或部件腐蝕;濕度過低則易產生靜電,吸附空氣中的灰塵,污染樣品池和光學部件,造成基線噪聲增大。 在高濕度地區或梅雨季,實驗室需配備除濕機,實時監測濕度變化并及時調節;在干燥地區,可通過加濕器維持濕度在合理范圍,但需避免加濕器直接對著儀器出風口。儀器存放區域需遠離水源,如水龍頭、洗水槽等,防止水汽直接擴散至儀器內部,同時定期檢查儀器外殼的密封性能,確保無潮濕空氣滲入。 三、潔凈度與通風要求 實驗室環境需保持潔凈,空氣中的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濃度需控制在極低水平。粉塵顆粒若附著在樣品池、比色皿或光學鏡片表面,會散射或吸收紅外光,導致測量吸光度異常偏高;揮發性有機物可能溶解于萃取劑中,或與樣品中的油分發生反應,引入測量干擾。 實驗室需安裝高效空氣過濾器,定期清潔地面、桌面及儀器表面,避免在儀器周圍進行可能產生粉塵的操作,如研磨、傾倒粉末試劑等。通風系統需保持穩定運行,確保室內空氣有序流動,但通風口不得正對儀器,防止氣流攜帶污染物直接沖擊光學系統。實驗過程中需及時密封試劑瓶,減少有機溶劑揮發對環境的污染。 四、電磁環境要求 儀器需遠離強電磁干擾源,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高頻設備及無線通信基站等,這些設備產生的電磁場會干擾儀器內部的電子線路,導致檢測信號出現無規律波動或基線漂移。儀器電源線需采用獨立回路,避免與其他大功率設備共用插座,同時配備穩壓電源,防止電網電壓波動對儀器電路系統造成影響。 儀器的信號線纜需采用屏蔽線,布線時遠離動力電纜,避免交叉或并行敷設,減少電磁感應干擾。實驗室地面需做好防靜電處理,操作人員接觸儀器前需釋放靜電,防止靜電放電干擾檢測器的正常工作。定期檢查儀器的接地線路,確保接地電阻符合要求,增強抗電磁干擾能力。 五、光照與振動控制 儀器工作區域需避免強光直射,尤其是陽光或強光照明燈的直接照射,強光會干擾紅外光源的穩定性,導致檢測器接收到的背景光信號增強,降低測量信噪比。實驗室窗戶需安裝遮光窗簾,照明燈具選用低亮度白熾燈或熒光燈,且光源不得直接照射儀器的樣品室和光學系統。 儀器放置需選擇穩固的實驗臺,臺面承重能力需符合儀器重量要求,避免將儀器安裝在易產生振動的區域,如靠近離心機、水泵等設備的位置。振動會導致光路系統中的光學元件相對位置偏移,影響光的聚焦精度,造成測量重復性下降。實驗臺與地面之間可加裝防震墊,進一步減少環境振動對儀器的影響。 嚴格遵循上述環境要求,能為紅外測油儀提供穩定的運行條件,最大限度降低環境因素導致的測量誤差,確保儀器長期保持良好的性能狀態,為油類物質檢測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持。
|